新华社成都5月12日电(记者王曦 龙泠宇)沿着奔流的岷江一路缓缓驶入龙门山脉,曲海望看着车窗外的风景,感到恍如隔世。
15年前,曲海望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一批支援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来到四川,负责转运伤员。余震不断,飞沙走石,在车轮上颠簸的两周紧张的救援时光,曲海望至今难以忘怀。
“你们都是我们的恩人!”得知曲海望是当年来汶川参与地震救援的医护人员,家住映秀镇渔子溪村的讲解员连华玉紧紧握住曲海望的手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,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管护师曲海望(右)和讲解员连华玉双手紧握(5月8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
“当年我们刚到这里开展救援工作时,当地的群众看到我们的救护车,顾不上自己吃,一个劲儿往我们车里扔各种吃的东西,那份淳朴的感情我至今难忘。”曲海望说。
在四川省汶川县中医医院,曲海望(左二)在查看急救医疗药品(5月9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
曲海望此行还有一个任务,就是到位于汶川县水磨镇的汶川县中医医院开展义诊,为当地群众再尽一份力。她还来到医院的急诊科,和护士长交流急救设备管理,了解当地的急救工作流程。
就在义诊结束后,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捧着一束鲜花出现在曲海望面前。
“潇潇!”曲海望一眼就认出来的这个小伙子,正是当年她在地震灾区转运伤员时遇到的一个小男孩,名叫白乐潇。得知曲海望要来汶川义诊,白乐潇专程从成都赶到汶川。
汶川地震发生一周后,由于在地震中失去左臂需要转运治疗,当时还是初一学生的白乐潇乘坐广元转运到成都的救护车,而曲海望正是负责照顾白乐潇的护士。
“当时潇潇和我的孩子一般大,尽管他已经失去了左手,但在小小年纪就遭受到这么大挫折的他表现出的坚强和乐观,到现在都一直鼓励着我。”说着,曲海望再次动容,白乐潇安慰着轻轻抹去她脸颊上的泪花。
回想起当年在车上吃雪糕的场景,白乐潇记忆犹新。“我从小生活在农村,从来没有吃过雪人雪糕,那时的天气很热,曲阿姨给我的雪糕吃到嘴里特别清甜冰爽。”那年,曲海望还在白乐潇的手心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工作单位,并告诉他身体痊愈后若到北京一定要去找她。
高中毕业后,一次偶然的机会,白乐潇的父亲带着他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。一进医院,白乐潇脑海中突然就蹦出当年曲阿姨的名字。询问一番后,在医院短暂的相聚让这段缘分得以延续。
这是5月9日拍摄的四川省汶川县水磨古镇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
如今,曲海望和白乐潇漫步在水磨古镇的街道上,远山还飘散着雾气,河风从寿溪湖上轻轻拂过,他们一路从工作经历聊到做菜经验。“看到我‘远方的亲人’潇潇现在交了女朋友,并且性格还是这么阳光乐观,我就放心了。”曲海望说。
明年,曲海望就将迎来退休。被这片土地深深感动的她说:“退休后我一定会再到汶川,再好好看一看这里!”
标签:
